招聘资讯

上班综合症:生活最大的负担不是工作,而是无聊

2018-11-19

电视剧《欢乐颂》里有句台词:“既为生活而工作,岂能为工作而放弃生活。生活与工作成了人们似乎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。

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得了“上班综合征”,想到周一就会开始焦虑、不安,想到还有没完成的工作,就连周末也休息不好。

为什么我们总会有“不想上班了”的想法?

常常有人向抱怨我工作处境艰难,就连私下的小聚都可能变成工作批斗会,大家都像得了一种叫“不想上班”的病,不喜欢上班,不喜欢工作,而且病征还都各不相同。

我们都想找到生活与工作的平衡,最初我们是为了生活而工作,可是渐渐地我们都迷失了自己,忘记了自己的初心,陷进了盲目工作的漩涡。

许多年轻人提起目前的工作,能够打出满意分数的还真的不多,不喜欢目前工作的理由各种各样:老板奇葩、公司管理一团乱麻、同事勾心斗角、前途渺茫、毫无意义、加班太多……

理由实在太多,以至于只能汇成一句口头禅:“不想上班了”,发泄一下对现状的各种不满;实际上,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正陷于一种郁闷状态,需要倾诉,得到亲朋好友理解支持的隐性诉求。

我们真的是不想上班吗?

“不想上班”,不用误会,常常说这句的人,并非他们不想付出努力劳动,相反现在常见加班加点的就是这批人,多是年轻的90后员工,也高频集中这些的工作类型:

实际上每一代进入职场的年轻人,都会遭遇相同的职业难题,比如人际关系,工作上手和组织融入等问题,然而这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工作却赋予了更高的要求,因为他们比以往任何一代人,都更为看重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

个人价值可不是单纯指一份薪水,追求个人价值感的人,会更看重一份工作干得开不开心,老板是否与自己三观相符,和团队的配合是不是默契,个人空间是否被尊重、理解等等。

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东西,恰恰就是我们能不能爱上一份工作的软性指标,它们带着种温暖的力量,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是流水作业的工作机器,而是个有血肉有情感的人。

因此安稳无忧、碌碌无为、侵占个人时间的工作,都会被划分为对生命的极大损耗,为了避免继续耽搁自我,离职常常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调研数据报告显示,近三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持续走高,2016年应届生的离职率更是高达26.5%。但我们真的是换个工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吗?

小明一年内换了两三家公司,他无力地发现,上一秒可能绕开了上一家公司的瞎忙活,又遇到新公司老板乱指挥,原以为能少点同事之间的暗战,却又发现这个公司奉行无报酬加班的潜规则。

小明发现自己似乎永远在不满的情绪中工作,恰恰就是这个发现让他醒悟过来,也许出问题的不是工作本身,而是自己在抗拒倦怠“工作”这件事的本身。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只要是得和别人发生协作关系,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。

“不想上班”的背后是我们,没被读懂的心

许多人都处于现在这种情况:不喜欢现在的工作,每天过得不开心,但又能怎么样呢?生活要继续,班还不是要上,循环往复,最后难免对工作这件事情,产生了倦怠和疏离的感觉,术语称之为工作疏离感。

工作的疏离感,是从心理学上个人疏离感衍生而来,指由于和工作的原有设想期望值落差,不能主导工作,反而被工作支配和控制自己,从而让人产生了一系列主观消极的情绪。

小筱后来就发现了,和小群体一起吐槽,一时之间情绪是得到发泄了,可也让自己对工作更加不满了,情绪越发消极,犹如饮鸩止渴。长期着眼于负面的信息,让她对公司和工作的感情慢慢变淡,离职的念头越来越强烈,直到某天她再也抑制不住冲动,提出离职。

原本颇受上司倚重的她,却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挽留,这让她感觉更加难过。离职之后冷静下来,拉开距离看原来的工作,并没有身在其中时那般难以忍受,她不过是掉进了一个叫晕轮效应的怪圈了。

人际关系,工作环境,文化氛围,领导水平,晋升考评都会成为了吐槽的对象,这样就能从内心把自己与工作环境隔开,暂时获得一种抵消不良情绪状态的作用。

工作对我们来说并不是纯粹的为了生活,我们每个人都有更深的渴望成功,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结,渴望有个人能懂自己。“不想上班”的背后是我们,没被读懂的心。

城市通